在我国西南的洱海地区,繁衍生息着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——白族,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。自唐宋以来,以南诏国、大理国为代表,白族文化就被载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史册。金属工艺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经历了对汉、藏等民族金属工艺的吸收和创新后,形成了源远流长、兼收并蓄、个性突出、色彩斑斓的白族金属工艺。
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,经过以剑川海门口新石器时代遗址为代表的铜、石器并用期的过渡,云南逐渐进入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时代。这时的青铜工艺以滇国铜器最具代表性,出土物品包括农具与手工业用具、生活用具、兵器、乐器、饰物等。青铜时代这一地区铜器的加工方法流传至今的主要有三种:铸塑、压延和锻造。铸塑是指事先做好模子,然后将熔化的金属液倒入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的工艺;压延是用模子挤压成型的技术;锻造即打制成型的工艺。这三种工艺可以单独使用,也可以结合使用,它们在云南金属工艺品中的典型体现有斑铜、乌铜走银、铜炊具、铜灯具、铜马具、铜乐器、铜铁刀具、铜酒器和铜饰品等。
白族的铜器制造以大理鹤庆最为有名。在笔者考察过的秀邑村、新华村,铜器工艺主要采取锻造加工方法。在新华村,工匠多是制作小件的铜器用品,如小铜佛像、铜藏刀等,其加工方法主要采用锤揲与錾刻相结合。其工艺过程是利用铜的延展性,将0.8毫米或更厚的铜板放在已经制作好造型的锌模上锤打、轻錾,形成大概效果,之后垫在铝模上进行细致刻画,完成产品。而在秀邑村,工匠加工的多是藏水缸、酥油茶壶等较大型的立体产品,其加工方法则采用了锻造工艺。
走进秀邑村,听到的不再是“叮当”声,而是沉重有力的“咚咚”声,这是秀邑村工匠们在运用空气锤锻打铜板的声音。解放前,秀邑白族工匠就是用近乎原始的小手锤、小凿子、小桥墩,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力,手工打制出一件件精美绝妙的铜器。许多工匠长年累月到四川、西藏、青海等省区的少数民族居住区安营,就地加工生产。被评为“云南民间工艺美术大师”的陈泽光就是这样,他8岁开始学手艺,之后跟随父亲到处加工铜器。文化大革命以后,他的手工艺被迫停工,文革后,他又在全国各地进行考察,回来与村里的工匠们共同研究出新的铜器锻造加工方法,即采用文革时期遗留下来的空气锤锻造铜板,而不再完全靠人力。这样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,而且还节省了大量劳动力,形成了产业化生产。陈泽光还研制出了各种新型铜器,成功地打入了全国各地藏区市场。
文化大革命前的秀邑村工匠都是靠自己的力气锻打铜板,完全手工锻造出一件产品。文化大革命后,他们引进了空气锤,利用现代先进工具为传统工艺服务。铜器锻造工艺流程主要分为三大步骤:
1. 空气锤锻造初形
采用空气锤锻打圆铜板,通过铜板的延展性形成初坯的水缸形状。用以锻打的圆铜板是工匠自己用铜废料熔化而成,每个重约6.5公斤,厚约2厘米,直径约50厘米。空气锤的使用,可抵得上20个男劳动力,而且一次可以锻造5—6块圆铜板,锻打力度也能保持均匀,既提高效率又保证了工艺效果。
2. 手工锻造成型
初坯的水缸需要根据造型进行手工锻造,包括水缸整圆、形状转折的锻打以及包铁丝边。工匠们采用铁锤,在砧子上边转动边敲打初坯,这样逐步把水缸锻打平整、圆整并锻打出准确的形体转折。当然,掌握铜面与砧子的角度,锤子锻打的力度、准确度,都需要长时间的实践,传统工艺技术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。
3. 工艺效果处理
酸洗后的水缸,需要进行锤点肌理及镀锡效果处理。坡头邑村的铜匠都将铜器锻打出锤点,锤的力度相同,锤点的间距、行距都几乎相等,这种肌理突出了手工工艺的自然和精确。这些一干就是20多年的老工匠们的手艺的确令人佩服。坡头邑村工匠采用的是电镀镀锡,比起新疆的手抹镀锡法更均匀、平滑,工艺效果更好。
在坡头邑村,白族铜匠锻造的铜器产品主要有火炉子、奶桶、藏式水缸、茶锅、背水壶等,产品主要供应西藏、甘肃、青海等地。现以藏式水缸制作步骤为例,详细介绍铜器锻造的工艺流程:
一、废铜化料
废铜主要指一些在废品收购站购买的旧铜丝、铜板及边角料,以废铜为原材料有利于节约产品成本。
1. 称废铜:先称好废铜料,估计出能制作几块圆铜板。
2. 刷铁碗:在小铁碗上刷上一层均匀湿润的木炭灰并烤干,在铜水注入铁碗后起隔离作用。
3. 化铜料:生炉火,开风箱,化铜料。在炉火上罩上不锈钢挡板,起积温作用。等铜料熔化成铜水时,加入木炭并不断搅拌,清除铜里的杂质。
4. 注铜水:扫去浮在铜水水面上的木炭灰,关掉风箱,手端盛铜水的锅,将铜水注入已准备好的铁碗中,形成厚约3.5厘米的碗状铜板。
5. 锻打碗状铜板:使用空气锤锻打,使之成为厚约1.5厘米,重约6公斤的圆铜板。
二、制作水缸
1. 空气锤锻造初形
⑴ 锻打:采用空气锤锻打出5—6个圆铜板,每个直径约50厘米,其中一个直径多出1厘米左右。把其它几个圆铜板放入直径长的圆铜板中,包边,合成一块含有6块铜板的整体。
⑵ 退火:锻造后的铜板需要退火,使其软化,防止锻造开裂。
⑶ 锻造:采用空气锤继续锻打形成整体的圆铜板,从内向外边旋转边锻造。每次圆铜板将延高7厘米左右。之后再退火、再锻造,反复需8—10次,最终形成高约38厘米的圆筒状水缸外形。
⑷ 分离水缸:水缸外形锻打成型后,由于里面共有6块铜板,等于锻造出了6个水缸外形,这样就需要分离开来。用大剪刀剪去边口,可注入一些水,起润滑作用,依次取出水缸外形。
⑸ 清洗:用水清洗水缸,之后用圆规找出底圆,再把高度测准。
2. 手工锻造成型
⑴ 形体锻打:先把水缸垫在尖砧子上,锻打出水缸腰际的转折面,再将其垫在平砧子上,锻打圆整,形成准确的水缸造型。
⑵ 酸洗:把水缸放入含有10%硫酸溶液的容器中,进行酸洗,除去表层氧化物。
⑶ 包边:剪出长度与水缸边口周长相等的1厘米厚铁丝,弯圆附在水缸边口;找准水缸边口需包边的高度,进行包边,使水缸边口的铜皮均匀地包裹住铁丝,再用小錾子錾平,使铁丝被完整包裹起来,起到加固水缸边口的作用。
⑷ 酸洗:水缸制作完成,经过酸洗后,除去表面脏物,以便接下来的工艺效果处理。
3. 工艺效果处理
⑴ 锤点肌理效果:水缸外表面采用锤点肌理处理。先在离腰际转折处约2厘米的地方锤一圈点,作为参照线,再从水缸底开始锤打,形成自然的手工肌理。
⑵ 贴黄铜条纹:藏式水缸是为藏族人使用而制作的,需在水缸边口下方用铆钉铆上一圈含万字纹(藏族佛教纹样)的黄铜条。
⑶ 镀锡效果处理:采用电镀锡的方法将水缸内表面镀上一层均匀的无毒的锡。
⑷ 涂防氧化剂:分别在水缸外表面擦上防铜变色剂,内表面擦上镀锡稳定剂,起到抗氧化作用,使水缸长久保持金属光亮光泽。
三、制作水缸盖
1. 水缸盖的制作
水缸盖的制作工艺与水缸制作工艺相同,也是经过空气锤锻造初形、手工锻造成型和工艺效果处理三个流程。
2. 水缸盖把手的制作
⑴ 圆锥体制作:确定尺寸,裁剪圆弧形黄铜板(板厚0.5厘米)卷成圆锥体,用焊药焊接上。
⑵ 圆球制作 :裁剪紫铜圆板(板厚0.8厘米),锻打成半圆球。圆球直径与圆锥体直径相等。
⑶ 焊接:将半圆锥体与半圆球焊接起来,再于半圆球底部焊接上一高2厘米、直径2.8厘米、厚0.8厘米的圆管。至此盖把手上部分制作完成。
⑷ 把手底座制作:裁剪黄铜圆板(板厚0.8厘米)锻打成半圆球,高为5厘米,直径为5.5厘米,并錾上花纹。
⑸ 整体焊接:把上部分与底座焊接起来,把手制作完成。
3. 开口
在水缸盖上开一个活口,便于舀水。最后将把手焊在水缸盖上,水缸整体制作完成。
白族是一个开放的、善于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民族。白族工匠锻造藏式水缸,不仅从藏族工匠那里学到了藏式水缸的造型和装饰纹样,而且在技术上也对藏族工匠的手艺进行了融会贯通。白族工匠就是以“拿来主义”的办法,博采众长,为我所用,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创新,形成自己的特色。近年来,白族经济发展非常迅速,这与他们的勤劳聪明是分不开的。在传统金属工艺方面,当藏族工匠还在手工锻铜时,白族工匠就已经学会了利用空气锤锻铜,省时省力,产品精细,成本又相对便宜,使西藏的工匠们望尘莫及。白族工匠还善于思考,在其金属工艺中既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,又有所创新,反映了他们在外学到的各民族精华。如白族着名银匠寸发标独创的一套九龙壶,兼有三个民族的文化内涵:底下一台呈莲花宝座状,体现的是藏族佛教文化;中间一台是主体形象,九龙翻腾缠绕壶身,体现的是汉族文化;整个壶身上,还体现着白族文化的寓意。
当今,白族金属工艺在发扬传统加工工艺的基础上,更加注重产品和工艺创新,独具民族风格,形成了一村一品、一产一业,以加工为纽带,辐射周边村社的民间工艺互动和联动,打造出了“新华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”、“秀邑铜器加工厂”等品牌企业,为我们探索传统工艺怎样保持民族特色,又走向现代发展之路提供了可鉴之处。
?